企业跨国经营 助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浙商如何行稳致远,实现国际化经营,践行地瓜经济?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中非民间商会会长、浙江省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汪力成以《企业跨国经营,助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为题在多场大会上发表演讲。

汪力成带领下的华立集团是浙商产业布局全国化和全球化的探路者,在泰国、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都有产业园。演讲中,汪力成阐述了“地瓜经济”开放工程对于浙商的重要性,分享了华立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观点精彩,金句不断。现整理分享给大家,以供学习参考。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

(一)中国通过“世界工厂”融入全球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真正开始高速发展是在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国参与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中国既没有太大的市场,也没有多少资源,但当时的中国有的是生产要素,所以全世界的产业链都往中国转移,中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工厂,或者叫世界加工厂。那个时候中国的生产要素成本足够低,所以哪怕订单一年给你,发货到目标市场要三个月、六个月也能忍受。中国就这样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浙江是出口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外向型大省,浙江80%的产品或者出口的创造都来自于浙商。但是,一定要记住我们绝大部分过去的浙商,我们所谓的外向型经济是在浙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靠“中国制造 全球卖卖卖”的模式下的外向型经济。在过去没问题,而且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叫出口创汇。而今天这个世界变了。

(二)全球供应链重构——供应链半径缩短、区域化分布成为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再三讲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这个“变”,最高的逻辑是什么?就是现在整个全球的治理秩序正在重构。这个逻辑下,最重要的一条,经济合作秩序也正在重构。这个变的原因一有大国博弈的因素,二也有经济上的客观规律。

大分工的全球化正在被区域式的、分布式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所替代,尤其是美国人为了打压中国。其实美国现在对付中国还是用冷战这一套,没什么太大的新花样,就是让你收入减少、支出增加、财政赤字、不攻自破。

所以它首先要解决的是让你收入减少,它看得很清楚,中国有一半以上企业都是靠全球市场获得收入。现在要把你一样样踢出去,把你踢出国际供应链或者全球经济合作体系,它的所有行为都针对这一点。

而现在一步步上升到理论程度,什么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价值观外包等等一连串,其实本质就是不要把订单都给中国人做,要分散。

所以,最近G7会议得出结论,我们要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供应链依赖,目的是经济安全、供应链安全。不管怎么说,背后一条就是不能都从中国下订单,让你的经济收入下去。

(三)全球大分工时代已经结束,分布式的供应链体系正在形成。如东亚——中、日、韩、台湾地区、东盟——泰、越、马、印尼、南亚——印、孟、巴、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地区(美/墨/加)、以摩洛哥、突尼斯、埃及为主的北非地区、欧盟地区——(东欧国家制造业发展可期)、中亚地区——乌兹别克、哈萨克等。

除上述地区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难形成规模化、生态化的供应链制造体系。

对于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及制造业生态,全球供应链老大仍然是亚洲:中国大陆/日/韩/台湾地区+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孟加拉+中亚地区;还有就是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墨/美/加):以北非沿地中海地区为中心的集群(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等);此外东欧地区也不容小觑,高端制造业仍然掌握在美/加/欧洲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等手中,当然中国会在某些细分领域独占鳌头。

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虽然中国目前面临着困难的经济形势和艰难的国际环境,但相信中国是有能力转危为安并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因为中国经济有其特有的韧性和优势。

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就是有很强的纠错/调整能力,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政府的服务效率也是全球第一

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几乎涵盖全部细分行业的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还有许多“卡脖子”之处,但一旦统一意志,中国还是有能力逐一突破的(如芯片产业)。

中国人的勤劳奋斗精神尤其是对财富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最大的源动力。中国有14亿人口,即使进入老龄化了,但只要能有效激活,庞大的内需市场也能支撑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即使美西方或更多的国家对中国增加贸易壁垒甚至封锁,中国的民营企业通过走出去实现产地多元化,仍然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大部分细分行业中发挥影响力,间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抑制中国的发展,美西方也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一旦他们达到无法承受之重,也会反思并调整,再加上中国自身也会调整,届时世界又会进入一种新的动态平衡,而此时的中国发展质量会更高,在后面的几年中,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要没有重大失误,我相信经历3-5年的调整期,中国的经济将会迎来新一轮更高质量的发展期。而此时我们只需做到顺势而为。

(一)制造业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分类制订适合自己的转型战略。纯粹做国内市场的企业和纯粹做国际市场的企业,虽二者兼有但肯定有主有次的企业,不要轻易转行、隔行如隔山。外行颠覆内行的“神话”毕竟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故事。做国内市场的企业不要轻易去做国际市场、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也不要轻易去做国内市场,虽然同样的行业甚至同样的产品,但市场业态完全不一样,在国内市场打拼的企业要转变过去的方法,打价格战没有出路,最终“同归于尽”。

虽然难但还是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聚焦自己的细分行业,不断挖深挖宽“护城河”,以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所谓的“性价比”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国内市场虽然内需不足,但还是不断有亮点,如现在的新能源、半导体。西方对中国技术封锁,也会有利于进口替代、卡脖子工程的市场切入,小而美、精而美、专而美是大部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正确选择。

(二)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应根据自身客户对象选择不同的策略。参与全球复杂供应链合作、面向主机厂配套且下游客户已经转移至其他地区的企业,目前别无选择,只能在离下游客户最近的地区设厂,当然不是全部转移产能,而是部分转移,实现CHINA+。

对于生产最终消费产品但市场销售端甚至包括品牌全部由国外大采购商控制的企业,目前也别无选择,只能按大客户的要求在境外设立备份工厂,否则连国内工厂的订单都将被取消,但大部分中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toC),其实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境外建厂的,即使去建成本也很高。

目前很被动的原因是因为一直以来习惯于接下游批发商的大订单、最好是FOB,对物流仓储及终端市场完全没有控制能力。其实增加关税对最终消费者并不敏感,而是对批发商敏感,且批发商会更多地考虑供应链风险,所以应该将精力集中在通过有自主权的仓储物流网络(包括最后一公里配送),在目标市场直接销售至小B或者C端。

除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新兴市场潜力无限,如东盟、中亚、中东、南美、非洲,中国企业应去积极开拓,完全可以替代一部分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减量。

中亚、中东等地区目前都在仿效中国80、90年代所采取的用市场换填补产业空白、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换投资的改革开放政策,可以通过CKD、SKD(散件/部件)组装的形式快速切入当地市场。

(三)传统优势产业要改变接单和外贸出口方式。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商品终端零售价格对“关税”并不敏感,受损的主要是批发商的毛利,另外替代中国产的商品价格可能更高。外贸出口企业要学会在目标市场设立办事处/销售公司/电商平台/本地仓配送等方式进行市场推广,直达小B及to C,尽可能“去中间化”。

中国需要建设能自己掌控的、完整的从中国至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物流/仓储/清关/本地仓/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体系和资金结算体系,依赖目前跨境电商的物流仓储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问题是谁来做这件事?每个企业都自己去搞一套网络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很多企业没有品牌、没有自己的物流仓储体系,我们掌控不了终端。把这一课补上,我认为一大半问题解决了。当然,还有很多复杂供应链合作、国际供应链合作,比如苹果供应链、特斯拉供应链。你只能随着它终端企业的变化,就近设厂。我认为也是好事情,这就是中国创造、全球制造时代的到来。中国人不可能天天就在中国内部搞。

浙江人“地瓜经济”怎么来?因为浙江地少人多,所有都要靠浙江这片土地变一个森林,这个森林也大不起来。地瓜就是根在这里,长的一个个,藤都出去了,每个地方都生点根,把水分、营养都吸过来,这里的地瓜就越长越大。

(四)以变应变、主动嵌入到正在重构的全球供应链中,保持话语权。G7强调要逐步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供应链依赖,要从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友好”国家获得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加强供应链的安全性(鼓励近岸/友岸外包),近岸外包能确保更快的上市速度以及从制造商到客户更快的运输过程。欧洲发达国家企业也已经在积极谋篇布局中,中国企业面临“脱链”挑战,故我们要利用机会,主动嵌入。

三、政府为企业赋能:培育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分为六个阶段,是代工厂阶段;是自主品牌自营出口阶段;是从产品外贸出口到制造走出去阶段;是投资走出去、企业走出去阶段;是全球布局、全球供应链阶段;是要素资源全球化配置阶段。

此其中,在发达国家收购企业、品牌、核心技术都属于是补充行为,主线还是要在自己擅长和有优势的行业中向全球拓展。

当前,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时代已经来临,未来中国外向型经济业态主要有六种:

1.传统的优势产业通过自己可以掌控的、高效的跨州物流/仓储网络直达小B或C端;

2.参与国际复杂供应链合作的企业,将跟随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步伐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建厂本地化供货,国内的母公司将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掌控核心材料、核心零部件;

3.内卷严重的过剩产业可以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终端工厂转移至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由中国支持其上游供应链;

4.通过出口CKD/SKD的形式,在目标市场建立组装厂,抢占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如中东、中亚、东欧);

5.在资源国家延长产业链、增加本地附加值,再全球销售或回到中国,掌控重要资源;

6.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因为有不可替代性,仍然可以“中国制造卖全球”,但也需要在目标市场建立本地化的市场服务体系。

企业“走出去”是否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

答案是不会。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有效践行“地瓜经济”理论,让藤蔓向国外延伸,汲取养分,让块茎在国内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新时代的浙商、未来的浙商一定要胸怀全球,站在月亮看地球,不要老是站在家门口看这么一点东西。否则,我们自己血流成河,一片红海,最后没有人活得好。这个世界非常大,所以我们要主动站在全球的视野上去看。

在这一波全球经济合作秩序大变局中,政府应该做什么?

首先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顺应市场规律。引进来“政治正确”?鼓励“走出去”有点别扭。这次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作为3个“一号工程”,初步解决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困惑。政府要着力鼓励培育总部在浙江的国家化跨国公司。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智库/研究机构要研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布、优劣势比较、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发布各种有效信息,通过各种行业商协会,指导企业理性判断、抱团出海。

同时,要顺应大趋势,为真正“走出去”全球化经营的企业创造高效、精准的政策、审批、服务环境;外交工作的核心是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既要为政治服务,也要为经济服务,为经济服务也是为政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要为外经外贸的转型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和跨境资金结算网络服务。

如何让“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是优势过剩产能“走出去”,从“红海内卷”到“蓝海新市场”,做增量的同时拉动国内配套出口。

是国内“腾笼换鸟”,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从成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

是要通过“走出去”,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利润反哺母公司、利用国际人才等,形成双循环发展。

 

 
首页    行业政策    企业跨国经营 助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发布时间:2024-01-03 15:58:16